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以中国创新 打造更负责任的未来出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00:00:00    

本报记者 陈燕南 上海报道

“汽车行业不是短跑冲刺,更像铁人三项,综合各方面优势,才是市场的获胜者。”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对包括《中国经营报》在内的媒体表示。

据了解,在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上,宝马集团携三款BMW新世代概念车亮相,并带来首发智能超感座舱和全新操作系统X两项突破性技术,为消费者展现了宝马在电动化和数字化领域的最新成绩。

“宝马集团的创新成果就是新世代,以宝马独特之道,创智能未来出行。宝马始终坚持‘在中国、为中国,以中国速度创新’,我们正在携手本土先锋企业,快速将突破性技术落地。”齐普策表示。

同时,在追求“中国速度”的同时,齐普策也认为,技术创新应该是安全可靠的,不让用户承担风险,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好的创新。齐普策强调,中国市场中有一些“卷参数”的现象,但是我们始终强调安全第一,安全是宝马不可撼动的底线。

深化本土合作

“新世代不仅是一款新车或一个平台,而是这些年来宝马集团所取得的全部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的集大成者,其成果会应用于未来宝马量产的每一款新车。”齐普策表示。

据了解,新世代呈现出一个更智能、更人性化、更负责任的未来豪华出行,是BMW品牌在设计、技术和理念上的重大飞跃。它拥有全新设计和划时代技术集群,采用全新设计语言、全新电子电气架构和高度集成的超级大脑、革命性的数字化体验,以及新一代电力驱动系统和电池技术,将定义公司、品牌和产品的未来。

齐普策表示:“中国市场在宝马全球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彰显,并在新世代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宝马上海设计团队主导开发了专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新世代车型,融合本土美学和先进功能。从2026年开始,首批国产新世代车型将在沈阳下线——中国制造,中国专属。

“在中国,为中国”一直以来也是宝马重要的战略理念。“中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宝马集团的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是全球最有活力的汽车市场,能在中国出色就能在全世界出彩。”齐普策表示。

目前,宝马与中国伙伴的合作进入新阶段,共同致力于智能出行的创新,推动中国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齐普策指出,人工智能是未来双方合作的关键领域之一。他表示:“我们正深化与中国领军科技企业的战略合作,深度融合云端交互能力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个性化体验。”最近,宝马宣布与阿里巴巴在中国深化战略合作,推动AI大语言模型“上车”;同时,与华为深化合作,深度融合鸿蒙生态,打造无缝衔接的全场景智能体验。在动力电池领域,宝马2012年就成为宁德时代第一个汽车客户,现在双方携手推进大圆柱电池量产,应用于新世代车型。“中国专属的新世代车型生在中国、为中国而生。因为在中国,创新正日新月异。”

齐普策说:“凭借技术开放的策略,我们为客户提供最新创新成果,覆盖所有品牌和动力形式——让客户自由选择最适合他们的产品。这一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已被证明是成功的。”

“拼参数”时代秉承安全第一原则

“进入电动时代,大家在拼参数、拼马力和速度,但车归根到底是经常要开的,驾驶体验非常重要。要确保车辆在每一天、每一种场景下都具备极佳的驾控体验,这并不简单。过去四年,我们在新世代驾驶体验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打造了绝佳的驾驶动态表现。”齐普策表示。

在齐普策看来,创新不是单一技术的发展,而是整合所有技术,全面满足客户需求。他强调,“我们追求的不只是炫酷的技术,而是提供让客户会用、敢用、能用的技术。”

宝马在快速推进创新的同时,始终秉持“安全第一”的原则,确保每一项新技术都提供可靠、安全的出行保障。宝马斥巨资打造的驾驶模拟中心和未来出行开发中心,致力于在技术开发过程中进行严苛的测试和验证。齐普策指出,“消费者越来越关注汽车的‘传统价值’,如安全性、产品质量、系统整合能力和品牌建设。这些恰恰是宝马的优势所在。”

但齐普策强调,发明不等于创新。对于汽车行业来说,这尤为重要。“发明很好,但是如果我们将所有的发明都放到车上、没有正确地应用,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宝马认为,创新的解决方案是可靠的,是安全的,让用户用起来没有风险,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好的创新。”他表示。

他进一步说道,宝马秉承安全第一的原则。作为一家拥有?109年历史的公司,这是我们的第一原则,我们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作为一家汽车制造厂商,哪些是不可以让步的,哪些是不可以妥协的,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好平衡。

正如齐普策所言:“要在全球市场成功,我们不仅要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产品,更要在每一个本土市场深耕厚植。”在中国,宝马正以坚定的步伐,凭借新世代车型的创新技术、强大的中国研发体系、深化的本地合作以及对责任的坚守,加快创新步伐,以中国速度书写品牌发展的新篇章,为中国用户带来更加智能、便捷、可持续的出行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树立新的标杆。

(编辑:张硕 审核:童海华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