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上海人在南阳 “短短几天就把我给迷住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08:10:00    

昨日,网上一篇稿子引起了本报关注。作者是地道的上海“老土著”,因对三国文化与诸葛亮的向往奔赴南阳,却收获了远超预期的惊喜与感动。

文字间,不见刻意铺陈,满满都是赤诚。这是一位过客的真情记录,更是南阳魅力的生动注脚—她用美食勾住味蕾,用历史唤醒记忆,用善意留住人心。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再回南阳”的约定,而这份约定,正是这座城市最珍贵的邀请函。

今日,本报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一叶倾山海

作为一个在上海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土著”,有事没事就喜欢到处溜达溜达,这一次我直接去了河南南阳。为啥选南阳呢?还不是因为《三国演义》看得我热血上头,对诸葛亮那叫一个崇拜。想着他老人家“躬耕陇亩”的地方肯定不一般,就奔着这股劲儿去了。到了南阳才发现,这地方太让我意外了,短短几天就把我给迷住了。

先说这面条吧,我发现南阳人对面条的热爱,简直让我大开眼界。第一天到南阳,我随便找了一家餐馆,点了一碗烩面。端上来那一瞬间,我愣住了,这碗咋比我的脑袋还大呢!而且这烩面又宽又厚,看着就实在。我战战兢兢地夹起一筷子放嘴里一嚼,哟呵,这筋道的程度,是我吃过的面食里少见的。再尝尝汤,我的妈呀,汤底鲜得我眉毛都快掉下来了。就这一碗面,直接让我对南阳的面食刮目相看。

本以为烩面已经是巅峰了,结果南阳的浆面条又给我上了一课。第一次瞅见这玩意儿,我心想,这黏糊糊的,该不会是黑暗料理吧?小心翼翼尝了一口,哇,酸味一下子就蹿了出来。虽说这味道有点诡异,可我又忍不住吃第二口、第三口,越吃越上头。后来我才知道,这浆面条是用绿豆浆发酵做成的,怪不得有股酸味。就冲这独特的味道,我彻底被征服了。

南阳的面食种类多得我数不过来,板面、窝子面、芝麻叶杂面条……我天天换着吃,愣是没吃重样。说实话,作为一个米粉爱好者,我竟然在南阳爱上了吃面。

再说这荆芥,南方人有的爱吃折耳根、香菜、薄荷这些,可到了南阳,我发现这里的人对荆芥情有独钟。我在南阳逛吃逛喝那几天,只要是吃饭的地儿,准能瞅见荆芥。荆芥拌黄瓜、荆芥捞面、荆芥炒鸡蛋……他们要是乐意,估计能把荆芥做出一百种吃法。

南阳的历史名人数量也让我惊掉了下巴。我以前在课本上见过不少名人,可就是没想到这么多都出自南阳。南阳出了科圣张衡、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也在这里躬耕,还有百里奚、岑参好些大人物呢。

在卧龙岗,我默念了刘禹锡《陋室铭》里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背诵了诸葛亮《出师表》里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颇有些与古人在南阳对话的感觉。

最后,我得好好夸夸南阳人。我从上海跑到南阳,心里起初还有点七上八下的,怕水土不服、怕人生地不熟,结果到了才发现,南阳人那热情劲儿,直接把我心里的顾虑都给融化了。

我去那些历史景点的时候,对南阳的历史特感兴趣,可又一知半解的,净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没想到本地人不仅不嫌烦,还热情地给我讲那些历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我听得入迷。还有个老板,看我是外地人,居然在碗里给我多加了好些作料,这细节让我心里暖烘烘的。我在上海生活这么多年,虽说人也热情,但像南阳人这样发自内心的热情和友善,我还是头一回感受到。

在南阳那几天,吃得好,玩得好,人热情,历史底蕴深厚,我回来后越想越觉得意犹未尽。时间太紧,还有好多地方没去、好多美食没尝,但我心里头已经暗暗发誓,等有机会,我一定要再回南阳,把那些没去的地方都逛个遍,把那些没吃的美食都尝个遍。

编辑:辛灵飒 初审:陈丹丹 终审:王笑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