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成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1 09:20:00    

六月盛夏,港惠合作再传佳音。6月30日下午,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港理大大亚湾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正式签约成立,同步开展“智创湾区、聚能未来”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系列活动新材料与应用专场。活动标志着惠港两地科技合作、产业融合迈上新台阶,双方将携手并进,将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打造成为大湾区产学研合作的典范,为惠州建设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大支撑,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活动由市委统战部、大亚湾开发区管委会及市科学技术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市直有关部门指导,大亚湾开发区经济发展和统计局、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主办,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学术团队及惠州市、大亚湾开发区政企代表共同参加。

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实验楼。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计划面向惠州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活动中,由杨红霞教授领衔的港理大大亚湾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正式签约成立。港理大大亚湾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杨红霞曾在IBM、雅虎公司、阿里巴巴达摩院、字节跳动等多个科技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及部门负责人,福布斯中国称赞她是2022年科技界TOP50女性之一。

惠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2024年GDP突破6000亿元,形成了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产业集群,两大产业集群2024年产值分别达5691亿元和3915亿元,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惠州坚定不移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全力以赴加快产业布局和发展步伐,协同深莞打造珠江口东岸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带,为助力广东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惠州力量。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日前发布的《惠州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规划深入开展“智能装备升级行动”等十大行动,力争到2027年智能终端产业产值规模达4000亿元。在此背景下,港理大大亚湾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成立恰逢其时,这是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实践、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深化惠港合作的关键一步。

杨红霞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应用场景,香港理工大学在人工智能、新材料、绿色制造等领域具有世界领先的科研实力。港理大大亚湾研究院人工智能中心将围绕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展开研究,着重研究解决大模型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我们中心计划面向整个惠州市的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企业如果对人工智能或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感兴趣,且有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提交到中心,中心会在整个港理大发起征稿启事。”

“生成式人工智能来了,我的工作机会是不是会变少?”对于很多人的这种担忧,杨红霞表示:“人工智能不是第一次技术革命的革新。每次技术革命的革新,从来都是有更多的新机会发生。”要把握住这些新机会,需要主动、积极地去拥抱人工智能。对于新一代的小朋友们,可以从小学甚至初中就把人工智能作为基本课程进行学习;对于已经开始工作的人,可以通过报读在职研究生或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学习资料,主动学习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据介绍,我市将依托港理大大亚湾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重点突破智能终端、数据服务、智能软件等关键技术,建立“企业出题、科研解题、市场阅卷”的机制,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石化、电子、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深度应用。

活动还举行了西顿-港理大大亚湾研究院AI智慧光健康实验室和港理大大亚湾研究院项目签约仪式。西顿-港理大大亚湾研究院AI智慧光健康实验室是港理大大亚湾研究院与惠州企业合作设立的首个联合实验室,标志着香港理工大学前沿科技成果在内地研究院与本土企业的转化应用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

港理大大亚湾研究院于2024年9月26日正式挂牌成立,目前有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等5个研究中心,已累计引进博士学历人才21名(3名为国家级人才),申报市级科技人才(团队)5人,申报2025年度国家重大人才专项6项;已发表SCI期刊论文18篇、提交发明专利申请2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请入库4项;已完成2家孵化企业落地;推进合作意向项目28宗,已实现签约合作项目6宗。这些成效标志着研究院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更多科技成果将在惠州大地上转化落地、实现产业化。

开展新材料与应用专场交流会 专家企业共话前沿发展

现场还举行了“智创湾区、聚能未来”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系列活动新材料与应用专场。今年4月22日,“智创湾区、聚能未来”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系列活动启动,此次“新材料与应用专场”是4场专题交流会中的第二场,旨在通过专家演讲和互动交流,推动新材料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在专家演讲环节,来自港理大的5位专家学者分别分享了“绿色与智能制造:从创新到应用”“块体monolithic MOF的构建及应用”“迈向高效、稳定、低成本的下一代有机光伏(OPV)技术”“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多功能涂料和气凝胶”和“快速充电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研究”等新材料与新能源领域的前沿成果和关键技术,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新材料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前景和挑战。

蓬勃发展、更新迭代的新材料及其丰富多彩的应用场景,让现场企业代表颇感兴趣。演讲结束后,企业代表与专家围绕利用新材料优化工艺技术、拓展产品应用场景等内容进行了热烈的问答互动,共同探讨合作机会。

新材料是现代工业和未来科技发展的一个基石,新材料与新能源研究是港理大大亚湾研究院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现在是我们最好的机遇。如果我们好好把握研究院这个平台,发展潜力会很大,对大亚湾、惠州乃至全省都能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表示,香港理工大学在化学和材料方面的基础研究实力强大,但学校科研人才真正跟工业界结合的机会不多。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将成为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学校把科研人才带过来,利用研究院和企业对接,了解工业界真正需求,发挥资源帮助企业。目前研究院已与大亚湾多个龙头化工企业在催化剂等领域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来源: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