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悦读成长计划|高海明:建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5 16:46: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临沂市沂南县沂南小学教师 高海明
近日拜读了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老师的作品《案例式解读》 一书,感受颇深。特别是书中关于小数意义的案例解读,从整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出发,基于“计数单位”建立起有意义的知识结构。更有幸的是笔者去年还和吴正宪老师在山东省沂南县第二实验小学同讲《小数的意义》这一课题,首次和专家同台交流,荣幸之至,同时也受益匪浅。对在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有了深刻的体会,那就是——建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
一、“你要讲的瓜落在哪棵藤上”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
要推进单元整体设计,首先要建好“承重墙”。什么是“承重墙”,“承重墙”的本意是建筑用语,是指承担整个楼房重量的框架支柱,这里我们借用该词语表达所讲的课题在整个小学数学中的脉落,也就是吴老师所讲的“你要讲的瓜落在哪棵藤上”。吴老师语言幽默,她把今天的课题“小数的意义”比做“瓜”,它是哪个藤上的“瓜”呢?谁是它的“妈”?它又是谁的“儿”?它的前世和今生是什么?这个藤,这个妈就是“数与运算”。新课标把小学数学分为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小学数学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七大主题,分别是数与运算、数量关系、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作为新课标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你讲的“瓜”是落在了哪棵藤上,这样我们就能理清所讲课题在整个小学数学中的脉落。
明确小数的意义这个“瓜”,落在“数与运算”这棵藤上了,只是知道了,这个“瓜”的前世,还要知道它的“今生”呀。小数的意义,这节课不是孤立的,它也还有许多的兄弟姐妹。那就是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表内乘法,小数的意义,小数乘法——它们都是“数与运算”这棵藤上的“瓜”。这样我们就将零散的、碎片的数学知识建立起整体化、系统化、逻辑化的知识结构,就是打通了“隔断墙”。
二、准确捕捉单元中的核心概念
数与运算
知道“瓜”落谁家了,还要知道这棵藤涉及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吴老师形象的把“核心要素”比喻为两个犄角中一个。核心要素就是核心概念。教学时应以核心概念统领整个单元教学,在不同课时的具体教学中有计划地进行渗透、有目的地进行点拨。在讲授《小数的意义》时,“计数单置”就是本课时的核心概念,首先让学生回想整数的计数单位,那么小数有计数单位吗?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两位小数呢?三位小数?
仅仅了解这一些,还是不够的,我们要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要让学生从“计数单位”这个角度去认识数。
0.6表示十分之六,它又是“1”的细分,同时它还是0.1这个计数单位的累加。
呢,通过课件引导10个0.001是多少?10个0.01呢?10个0.1?继续,10个1是多少?10个10呢?还可以反向追问,10个0.0001是多少?这是打通“隔断墙”。沟通小数与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继续感受计数单位的累加和细分。
“位置”概念的渗透,吴老师借助的是0.66,这两个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老师说“它们两个的意义也一样,有不同意见吗?”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长的一样,但位置不一样,意义也不一样,一个表示0.6,另一个表示0.06。
这样让学生有机会围绕不同内容,在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究中,不断加深对小数计数单位本质意义的理解,沟通课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找准“发力点”,落实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强调课程内容的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数与运算
对于数与运算来说,核心素养就是符号意识、数感、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吴老师形象地把核心素养比喻为另一个犄角。本节课怎么去落实前面的核心素养这一个犄角呢?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发力点”。吴老师采的办法就是去“情景化”,锻炼学生的抽象能力。课堂教学中为方便学生理解,实施的是情景化教学,用的是元、角、分引入的小数,如:一个文具盒的单价是3.78元。用米、厘米、毫米引入的小数,如:某学生身高1.45米。一条绳子的长度是1.23米。
现在元、角、分没有了,米、厘米没有了,绳子也没有了,2位同学、2本书……我们给去掉的具体含义,抽象为数字(符号)“2”表示。这是由具体到抽象。转换新情境,“2”还可以表示哪些事物?如:2辆汽车2棵树、2只狗……这是由抽象再到具体。理解数概念需要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这也是我们新《课标》中指出的“数是对数量的抽象”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故事没有了,你还能表示小数吗?你想怎么表示,给你一个正方形,你能表示0.1吗?你会表示0.01吗?0.001呢?再引出两位小数的学习,三位小数的学习,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抽象能力、符号意识。
同时,数又是对多少个单位的表达,如小数:3.25=1×3+0.1×2+0.01×5这么做,我们一是打通“数域”之间关联;二是架起“数与运算”的桥梁,就是打通“隔断墙”。
“通则不疼,不通则疼”。如果既理清了脉落,理解了核心要素,又落实了核心素养。就是即建好“承重墙”,又打通“隔断墙”。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地推进大单元备课,减负提质增效,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学生拥有兴趣和信心。
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单元整体设计
1、明确单元核心素养目标
在设计单元教学时,首先要明确本单元的核心素养目标,确保教学活动围绕这些目标展开。例如:“数学抽象”帮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逻辑推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严谨性。
“数学建模”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直观想象”通过图形、图表等直观方式理解数学概念。“数学运算”掌握基本的运算技能。“数据分析”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
2、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
⑴情境化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分数”时,可以创设“分蛋糕”“分披萨”的情境。
⑵任务驱动:设计开放性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任务1:将一块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任务2:比较1/2和1/3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3、注重学习过程,倡导探究式学习
⑴学生主体性:
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方式主动建构知识。
⑵探究与合作: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如折叠、旋转)来理解对称性。
总之,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应用性,通过情境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正宪数学教学案例与教法
2、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相关文章
- 教师悦读成长计划|高海明:建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 2025-05-25 16:46:00
- 全国低空物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济南成立 2025-05-25 15:52:00
- 快评丨300万人选出“最丑”军训服,这事美在哪儿? 2025-05-25 14:58:00
- 2.5天休假模式真的来了,一地试行 2025-05-24 13:57:00
- 最新消息!哈佛大学起诉美国政府 2025-05-24 08:34:00
- 举报“校园餐”,最高可奖100万元!广东一地宣布 2025-05-24 0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