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赖清德复辟白色恐怖,台湾人人自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0 14:28:00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正心】
自赖清德于今年3月13日提出所谓的“赖17条”措施以来,多位民进党“民意代表”迅速跟进,先后提出所谓《安全法》修法,多达9个版本,而且最新版已于5月1日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进行审议。民进党声称提出修法是“为强化安全”,但提案修改条文语义不清,扩大安全罪名的适用范围,罪名构成要件十分模糊,并且动辄以重刑严罚——这波修法最终若是通过,将犹如白色恐怖复辟。而如今,戒严的幽灵已经笼罩台湾。
例如陈冠廷版本要求,将中国台湾地区现行所谓《安全法》中“公务上应秘密”的信息范围,扩大为“涉及安全或公共利益上应秘密”,换言之,凡是民进党掌控的行政和司法部门认定攸关安全或公共利益的资料,都将被纳入所谓《安全法》的保护范围。
这样一来,执法单位将被赋予极大的裁量空间,几乎任何信息都可以被贴上“安全”的标签而被列为秘密,以后民众哪怕是在社交媒体上转发分享非公务机密的公开信息给大陆的朋友,都有可能触犯“泄密罪”,被判处3至10年的刑期。
陈冠廷版本还提议要设立所谓“安全专业法庭”,由具备安全专业知识的法官审理违反所谓《安全法》的案件,这已几乎形同戒严时期的军事法庭审判。
陈冠廷的另一版本则要求限制台湾的手机APP商店提供大陆APP下载与更新的服务,未来不仅公务员不得使用大陆的手机和APP产品,就连台湾一般民众也被限制使用。

2020年台湾民进党“民意代表”在台立法机构现场看“爱奇艺”并将自拍发在Facebook上
此外,王定宇版本则进一步要求,不仅是为“境外敌对势力”发展组织者有罪,凡是其成员甚至仅是参与活动者和声援者,都要处以7年以上有期徒刑。
而黄捷版本则增添“以声明、会议、联署或其他形式,承诺发起、资助、主持、操纵、指挥或发展组织”的条款,这意味着台湾统派发表支持两岸统一的声明和联署都将被定罪,可能被判处高达7年以上有期徒刑和新台币5千万至1亿元的罚金。
邱志伟版本则将泄露当局“核心关键技术之营业秘密”,删改为仅是泄露当局“核心关键技术”便构成罪名,肆意扩大所谓“核心关键技术”的范畴,这将使正常的两岸经贸技术合作动辄被冠以“泄露核心关键技术”的罪刑。
民进党“民意代表”提出的许多修法条文,措辞刻意保持弹性与模糊,未来将赋予执法者极大的自由裁量,进行扩张性解释。例如条文提及的“境外敌对势力”究竟指涉范围有多广?除了中国大陆之外,是否包括香港、澳门甚至支持一个中国与两岸统一的外国非政府组织?种种概念欠缺明确定义,埋下滥诉滥罚的地雷。
又如,条文明定不得“为境外敌对势力宣传”,但究竟何种言论将被认定为宣传敌对势力?这类带有思想审查意味的规范,令人联想到戒严时期的言论罪。中国台湾地区在白色恐怖时代,赞扬中共、宣传共产主义即属重罪;而今修法者甚至引述韩国的国安法为范例,强调韩国对于为朝鲜宣传的任何行为都予以惩罚。民进党如此师法他国极端的国安立法,显示未来恐将言论、思想也一并纳入惩治范围,形同白色恐怖卷土重来。

台湾白色恐怖时期
也因此,这些修法内容引发各界强烈质疑,尤其担忧统派团体和异议人士将首当其冲,被视为重点打击对象。而且正如无党团结联盟的“民意代表”高金素梅所警告,这些修法版本恐怕会让一般民众一不小心也会触法,根本就是扰民。她直言许多版本过度上纲上线,已不是单纯的所谓“防谍”,而是把人民当成潜在犯人。未来稍有不慎发表了当局不认同的政治言论,或者参与了某些被认定与大陆和港澳有关的活动,可能就会被扣上“协助境外敌对势力”的大帽子。
事实上,统派人士与亲陆言论近来已明显成为民进党当局的监控对象。北一女中教师区桂芝因为在LINE群组转发一则两岸合办的征文比赛讯息,竟遭人检举违反《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区老师痛批此举根本是现代文字狱,引发舆论哗然。尽管陆委会副主委梁文杰强调“这跟文字狱没有任何关系”,却公开提醒每个人务必注意,是否在不知不觉替大陆宣传。
这番话等于表明了民进党当局的立场,要求台湾民众进行言论自我审查,否则就会被扣上“配合大陆统战宣传”的帽子。而在修法通过之后,民进党当局多了一把大刀,未来“绿色文字狱”恐将更加频繁、更为严厉地上演。
此外,在野党的两岸主张也将面临寒风。国民党“民意代表”翁晓玲仅因多次公开表示“我们就是中国人”,并提案松绑限制退役将领赴大陆参加活动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条款,就被台湾基进党以所谓“配合中国”和“削弱台湾尊严”为由告发涉违反所谓《安全法》。
虽然这只是特定政党的政治操作,但它清楚显示了这项法案成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巨大风险,与“台独势力”不同意见者,将动辄被扣上“危害安全”的罪名而遭检举和侦办。翁晓玲痛批此举是企图兴讼恐吓“立委”不敢提案,行为非常恶劣。然而一旦修法通过并付诸实施,类似罗织罪名、打压政敌的情况恐怕会只多不少。
尤其统派团体、主张两岸和平交流的人士,将更容易被描绘成“境外敌对势力代理人”而遭到调查起诉。至于那些与大陆有接触往来的在野党人士,甚至参与两岸城市交流、经贸合作的县市官员和基层人员,都可能被有心人做文章。
国民党“民意代表”王鸿薇就此质疑,依照修法逻辑,凡是对岸参与、共同发起的活动难道一律不能碰?未来连淘宝直播促销这类经贸文化交流,是否也将被视为违法?虽然陆委会官员声称不至于如此,辩称需视该组织是否受中共指使在台成立,才会认定为非法组织,但问题在于谁来界定哪些团体受中共指使?执法者一张生杀予夺的裁量令,足以让所有与对岸有关联的人心惊胆战。
此外,新闻与舆论监督领域也难以幸免。面对修法可能带来的寒蝉效应,不少媒体与记者忧心忡忡。若是“宣传敌对势力”入罪成真,新闻从业人员未来在报道两岸新闻时是否得战战兢兢?比如引用了大陆官方观点、转载了大陆媒体内容,会不会被认定为“帮敌对势力宣传”?

蔡正元自曝被迫戴上电子脚镣
一旦民进党当局肆意扩大解释,记者与媒体高层便可能遭到调查问责。在这种恐惧下,媒体势必自我限缩两岸报道的范围与深度,对民进党当局和“台独势力”不利的两岸议题更可能噤声不提,进一步侵蚀台湾民众的知情权。
如果上述修法通过,除了明显的法律打压外,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寒蝉效应将渗透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台湾民众为避免触法,势必开始调整、隐藏自己的言论与行为,公务员、军警人员将首当其冲。
赖清德早在4月的安全高层会议中,就下令强化各个公共部门人员的忠诚审查机制,行政机构也通令各部门执行“特殊查核”。所谓“特殊查核”,实质上就是对公职人员进行更严格的政治忠诚度审查,每个人过去的人际交往、大陆亲友、政治言论表态,乃至社群媒体发文都可能被翻出来检视。这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戒严时期的思想调查与黑名单制度。在高压审查的阴影下,公职人员将被迫噤声,甚至纷纷与过去正常的两岸交流撇清关系,以求自保。
至于一般民间企业与团体的从业人员,也将难以置身事外。如今社交媒体发达,许多人习惯在脸书、LINE等平台分享时事看法。一旦修法上路,台湾民众势必要开始慎言慎行、处处自我设限。支持“两岸一家亲”或是在微信群组转传一篇对岸文章,都可能被有心人士截图存证,上升到安全层次。
特别是社会上可能逐渐形成检举风气,许多人动辄以安全之名举报邻里同事的“可疑言行”。可以想见,未来只要有人想整肃异己,稍加捕风捉影就可向有关单位举报对方“替中共统战宣传”或“参与中共组织”。如此寒蝉效应将使得支持两岸统一和认同大陆的一般台湾民众,在谈话和社群媒体中都不敢触及大陆和两岸议题,使得言论自我审查成为常态,统派群众将陷入更为极端的沉默螺旋。
校园内的思想空气也将随着修法通过而冰冻凝滞。过去台湾大专院校时有“统独”辩论、两岸议题座谈,未来老师与学生可能避之唯恐不及。教师在课堂上引用大陆时事作为教材,会不会被投诉“宣扬共产思想”?学生如果公开表示对大陆体制的某些认同,会不会被列入安全单位的关注名单?

台湾教材在灌输错误史观
这些看似耸人听闻的情节,在戒严年代其实屡见不鲜。一旦修法通过,使绿色恐怖之手伸入校园,教师会选择自我审查教学内容,学生也会噤声不谈敏感议题,师生均避免惹祸上身。曾几何时,台湾校园终于摆脱戒严阴霾,如今却可能因安全之名重回白色恐怖年代,令人不胜唏嘘。
令人忧心的是,台湾主要在野党国民党和民众党在“反共”与加强安全方面的立场,一直与民进党“拿香跟拜”,声称“不会为反对而反对”,只不过是在具体条文的宽严范围以及“安全红线划在哪”有所争论。尽管当前修法进程正等待行政机构提出其版本草案再行审议,但不排除未来国民党和民众党中央与“民意代表”党团很可能会放手通过,届时蓝白两党将难以撇清复辟戒严的责任。
台湾一路走来,曾历经长达38年的戒严与白色恐怖岁月,民众因发表认同大陆言论、阅读马列主义书籍,就被扣上所谓“叛乱”的罪名,而遭到跟踪、逮捕、审讯,甚至枪决。那是一个人人自危、告密成风的年代。如今民进党力推的所谓《安全法》修法,在号称“捍卫安全”的外衣下,包藏着压制异己的剧毒,条文模糊、解释宽泛、刑责过重,势必将寒蝉效应扩及全台社会,让台湾重回白色恐怖的戒严年代。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相关文章
- 正心:赖清德复辟白色恐怖,台湾人人自危 2025-05-10 14:28:00
- 环球圆桌对话:中欧关系如何迎接下一个50年? 2025-05-08 08:52:00
- 联署出现“唐太宗李世民”?民进党官员嘴硬:也许真的有人姓唐名太宗 2025-05-07 16:44:00
- 【福岸】台胞陈孟邦:平潭集成电路产业开路者 用“芯”打开新世界 2025-05-07 15:04:00
- 白贼漫画68|赖清德抛出 “吃苦说”应对美国关税冲击,台民众:民…… 2025-04-16 11:15:00
- 李美越“翻车”,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化使者” 2025-04-09 08: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