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与“易安卦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10:03:00    

在浙江金华,至今流传着李清照与“易安卦馆”的趣闻。

南宋绍兴四年(1134)十月初一,金兵继续南侵,李清照只得从杭州出发,溯富春江而上,经过严子陵(严光)滩,抵达金华。她先在一个陈姓人家安顿下来,随即在金华山赤松宫附近的村上借住。

李清照的移居旨在能天天看到被誉为“江南道馆之冠”的赤松宫,瞻仰二皇君,求仙保佑,安抚动荡不安、孤苦伶仃的心灵。二则能为求签者解签,得以收入,维持生计。赤松宫姓诸葛的主持,知道眼下的李清照就是鼎鼎大名的易安居士(不出家的修行者),就依允她在宫畔开设“易安卦馆”。战乱带来不幸,因此,金华郡民来赤松宫烧香求签的天天络绎不绝。李清照凭她的文才、词才、口才,使求签者忧心忡忡而来,满怀信心而去。

李清照在卦馆中除为人解签外,还读了宫中的许多典籍。如老子的《道德经》《金华山论》,葛洪的《抱朴子》《神仙传》以及《赤松子中诚经》《黄大仙真经》等等。她对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论述有了更深刻认识;对《黄大仙真经》中“须知积不善之家有余殃,积善之家有余庆”的经文也有了更彻底的感悟。传说,当时赤松宫原保存下来的签为郭璞所撰,只有36支。诸葛主持见李清照文才如此之好,恭请她再制作36支签。李清照为感谢道长各方面关照之恩,一口答应下来。

不到一个月她将整理和新制的灵签交付于诸葛主持,道长感叹不已:“殊不知女才人博古通今,妙笔生花,日后必将流芳千古。”这72支签,就是72个典故,72首诗。其中第一签是“姜公封侯”,讲的是东周列国中姜子牙的丰功伟绩。诗为:“灵签求得第一枝,龙虎风云际会时,一旦凌霄扬自乐,任君来往赴瑶池”,此签列为“上上签”。第12签是“太白捞月”,讲的是唐代诗仙李白因失意于官场,以诗酒会友,为人侠义豪放,晚年“醉翁捞月一场空”的典故,此签列为“下下签”。第38支签是“陶渊明辞官”,讲的是晋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诗云:“归去来兮仕官闻,室堪容膝亦为安;南窗寄傲谈诗酒,倚杖徘徊饱看山”,此签列为“中吉签”。如此不一而足。李清照的新签都是庶民熟悉的典故,含义深邃,充满朴素的辩证法。因此,“易安卦馆”与日兴旺,赤松宫的香火也为之鼎盛。

李清照身在金华山,千愁百忧涌上心头,激奋地写下了名词《五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如今,金华人都会吟诵“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舟”,并谱以婺剧曲调演唱抒怀。李清照在“易安卦馆”还写下《打马图经序》和《打马赋》。李清照将政局比作棋局,希望南宋朝廷能像东晋偏安江左时那样,有桓温、谢安这些挺身而出的英雄猛士,勇敢出击,收复失地。自己虽已暮年垂老,“但愿相将过淮水”,通过游戏表达恢复中原的愿望。

绍兴五年(1135)五月三日,宋高宗赵构下诏,命婺州知府迅速寻找李清照,索取《哲宗实录》。宋高宗了解李清照父亲李格非,又得知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曾保藏《哲宗实录》近200卷。因此,定要缴回《哲宗实录》,以免后人篡改。“山雨欲来风满楼”,诸葛道长将张榜在婺州城中的诏令交给李清照。她见了十分镇定自若,还读将起来:“五年五月三日,诏令婺州取索故直龙阁赵明诚家藏《哲宗实录》缴进……”然后,“哈哈”一笑,将其撕为碎片。

李清照和道长谈了许久,将带到金华的金石、古籍,连同《哲宗实录》全都送给赤松宫,又乔装打扮成女道士,改名换姓,离开金华山,星夜登上婺江畔的小舟,前往杭州。心潮起伏之间,52岁的李清照时时回眸金华山……(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李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