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朝代的男装最好看 自古以来,男装竟然如此惊艳!

4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30 22:43:05    




秦汉

秦汉服饰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服饰的种类和式样更加丰富。

如头衣有冠、巾、冕、筓、帻、胜等;体衣则有衣、裳、裙、深衣、袍、褐、中衣、小衣、衫子、裘、皮衣等。胫衣有袴、裹衣、履等。此外,礼服、祭服和佩饰也日趋增加。

第二,在服饰中体现出了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主要体现在服饰的样式、色彩和佩饰的规定上。

第三,确立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

第四,纺织印染业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制衣官吏褐组织机构。

男子袍服与冠履

1)袍:右衽,以大袖为多,袖口收缩紧小,领、袖以花边纹样进行装饰。

曲裾袍:承战国深衣式,西汉早期多见。

曲裾,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深衣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直裾袍: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

2) 裤: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

3) 褝衣:无里衬的单层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

素纱褝衣是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实物中最为罕见的一件,衣长128cm,两袖通长190cm,全部重量只有48g。

4) 冠:

冕冠:俗称“平天冠”。

长冠:俗称“高祖冠”或“刘氏冠”。

武冠:原为胡人装束,后延至唐宋,一直为武将所用。

法冠:也叫獬豸冠。

梁冠:也叫进贤冠。

魏晋南北朝

魏晋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士大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风气,追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于颓废的生活方式,以老庄、佛道思想为时尚。

这种风气也直接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竹林七贤”。

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大袖宽衫展示图及漆纱笼冠

隋唐

其辉煌的服饰盛况是中国服饰史上的耀眼明珠,在世界服饰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

1) 圆领袍衫:

亦称团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服式,当为常服。

圆领袍衫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整体各部位变化不大,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襟处有缘边。

文官衣略长而至足踝或及地,武官衣略短至膝下。

2) 幞头:

这一时期男于最为普遍的首服。

初期以一幅罗帕裹在头上,较为低矮。后在幞头之下另加巾子,以桐木、丝葛、藤草、皮革等制成,犹如一个假发髻,以保证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

宋辽金元

宋代受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影响,尽管丝织品产量、质量与花色品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与提高,但服饰远远没有唐代丰富。

总的说来,宋朝服饰一洗唐朝的繁复华丽,去掉了过多的修饰和奢靡,变得朴素实用,呈现出了清新、朴实、自然、雅致的景象。

1、朝服

朝服以官职大小有所不同,六品以下就没有中单、佩剑及锦绶。中单即禅衣,衬在里面,在上衣的领内露出。

2、襕衫

宋时期的男子常服以襕衫为尚。

襕衫又称襕袍,属于袍衫,以白细布制成,圆领大袖,腰间有襞积,下长过膝,在衫下摆的膝盖位置,则要加接一幅横襕,始见于唐代,流行于宋代。

3、官服(公服)

官服也称公服,宋朝百官常朝视事,皆穿公服,唯在祭祀典礼及隆重朝会时穿着祭服或朝服。

公服基本承袭唐代的款式曲领大袖,下裾加一道横襕,腰间束以革带,头戴幞头,脚穿靴或革履。

公服幞头,一般都用硬翅,展其两角,只有便服才戴软脚幞头。公服所佩的革带,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之一。

4、男子首服

1) 幞头:

从唐代演变成两种,一是平脚幞头,方形,背后左右两侧伸出一脚,用铁丝,竹蔑,琴弦为骨,最初较短,后来逐渐延长。可以随时取戴,和帽子相同,所有的君臣都可通用。

另一种是软脚幞头,圆顶,为非官场和不同阶层的戴用。

2) 幅巾:

东坡巾:高装巾子,乌角巾,相传是因为苏东坡常戴而得名。

形制为四角突出,内外四墙,内墙较外墙高出很多,戴上使人有一种端正,持重,高雅之感,因而深受文人雅士喜爱,东坡巾自宋代以来至明代都为文士,隐官以至朝官所服,成为一种典型的服饰文化形象。

明朝

明代最有特点的服装当属官服。朱元璋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于是明代官服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出现了历代官服之集大成现象,成为封建社会末期官服的典范。

1、朝服

朝服以袍衫为代表,戴梁冠,着云头履。朝廷的服制对佩绶、笏板也做了规定。

朝服为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颂诏开读、进表、传制时百官穿服,实际上是一种庆典礼仪服,以冠和革带来区别官品高下。

袍服俱为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赤白二色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

明代朝服表:

2、公服

公服用于早晚朝奏事、侍班、谢恩、见辞等活动中,是一种面见皇帝时的礼服。

衣用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袍上的花纹以大小来分品级。戴幞头有漆、纱二等,展角各长一尺二寸。服带以质分品,着皂靴。

明代公服表:

3、常服

文武官员日常处理公务时穿的官服为常服,初时与公服相同,洪武二十四年,在袍服上增加区别品级的补子,即一种方形绣有鸟纹兽纹图案的丝织物,补缀在服装胸前和后背,其符号象征意义更强了。

明代补子图案表:

4、男子首服

1)幞头:

分为公服幞头与常服幞头。

2) 四方平定巾:

四方平定巾,顾名思义,有江山稳固,四海升平的意思。以黑色纱罗制成,展开时四角都是方的,而且可以折叠,携带十分方便,于是也为官吏所使用,只是使用时间有所限制。

3) 网巾:

“网巾”是一种系束发髻的网罩。用黑色的绳子、马尾和棕丝编制而成的。

4) 六合一统帽:

明代市井之中流行一种“六合一统帽”,是朱元璋在四方平定巾之前设计的,取“四方平定,六合一统”的吉祥意义。

这种帽子是用六片罗帛制成的,下有帽檐。从形状上看和今天的“瓜皮帽”相差无几,当时南方百姓冬天都戴它。

清朝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中原地区。这种变革是历史上“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的突变。

旗装以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穿着方便,取代了繁复的衣裙。

1、清朝礼帽制度

1) 礼帽:礼帽还叫大帽,因季节分为八月到次年二月之间戴的暖帽和三月到八月戴的凉帽。

暖帽是圆形的,不但有圆顶,四周还有一圈圆圆宽宽的折檐。暖帽是用黑色的呢子、绸缎、绒布等布料制成的。

凉帽则是一个圆锥体的笠帽,是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成的,外面罩上罗纱,缀上红色的帽纬,顶珠与暖帽相同。其他的同于暖帽。

2) 花翎:

因为孔雀翎尾部那圈中心是蓝黑色的,很耀眼的花斑像眼睛一样,被清人称之为“眼”。

花翎有三眼、双眼、单眼和无眼之分,品级不同,眼数也不同,有眼的叫花翎,无眼的叫蓝翎。

按照清朝的惯例,三眼花翎只有贝子(王子)能戴,双眼花翎只有国公、和硕额附(驸马)能戴,至于内大臣、侍卫、护卫、统领、参领等,就只能戴单眼花翎了,而一般官员是不能戴花翎的。

另外,有军功者和皇帝给予特别恩赐的官员也可以戴花翎。

2、男子服装

清朝官员的礼服就是蟒袍,在等级标志上吸收明朝的制度,各级官员的蟒袍都有详细规定。

皇子用金黄色的九蟒袍;一品至三品的官员用蓝或石青色的四爪九蟒袍;四品至六品的官员用蓝或石青色的四爪八蟒袍;七品至九品的官员用蓝或石青色的四爪五蟒袍。

民国

民国时期,西洋文化传入中国,形成了开放、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

民国初年,不得不提的一种服饰是“中山装”,深受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的喜欢,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

时至今日,它还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2007年英国《独立报》评选出影响世界的十套服装中,中山装位列榜首。

中山装的来历说法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因孙中山先生的提倡,中山装逐渐流行起来,而中山装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

孙中山身穿早期7粒扣中山装

民国初年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定式。

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

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民国时期的中国男士们,在穿衣上十分有品,同时,民国也是盛产绅士的高峰时期哦。从当时的影像资料来看,西装的花色和领带的花纹都是相对活泼的。

要说民国时期西装的最受欢迎单品,一定是大衣。从民国时期留下的影像资料来看,格子大衣、双排扣大衣的出镜率都是非常高的。把领子立起来,配上一顶礼帽,再加一根绅士必备手杖,气场两米八不再是梦想!

帽子、眼镜、怀表、长围巾、手杖成为民国时尚达人的最潮单品。

我们常说“时尚是个轮回”

比如曾经流行又过时了的喇叭裤

近两年又重新成为了潮流款式

可见

时尚并不意味着

永无休止地追赶潮流

而抛弃我们原本的坚持

相反

它可能是由无数个

值得珍藏的青涩过去

循环重叠而成的现在


你还知道哪些流行过的时尚呢?

欢迎留言分享~